第一百零二篇、帐幕的门簾(二)

第一百零二篇 帐幕的门帘(二) 读经:出埃及记二十六章三十六至三十七节;三十六章三十七至三十八节;四十章五节,二十八节。 我们已经看过帐幕里面有两层幔子,一层叫作幔子,另一层叫作帘子。我们一定要祷告,求主使我们对幔子和帘子有属灵的领会,因为它们蕴含着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。它们指出藉着基督包罗万有的死,基督已经成为入口,让神的选民能彀进入对神的享受里。 九 一个享受的地方 帐幕表征神的居所。可是我们只看见帐幕是神的居所,我们的领会还很肤浅。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居所不光是居住的地方,也是享受的地方。你的家不仅是你居住的地方,也是你享受的地方。实际上,人活着若是没有享受的话,就是慢慢让死来消磨。人所以会自杀就是因为他们感觉活得没有意义、没有享受。神的居所乃是祂的子民享受祂的地方。我们也可以说,这是神的选民完满享受神自己的地方。这样的看见是非常要紧的。 十 享受神的入口 幔子与帘子,表征基督人性的两方面。藉着包罗万有的死,这位基督已经成为入口,让人可以享受神。两层幔子表征独一的基督,以及基督包罗万有的死。基督死了,好藉着祂所受神的审判,除去我们的罪。支撑帘子的柱子下面带卯的铜座所表示的,就是这个审判。基督代替我们受了神彻底的审判,当然,基督在祂自己里面一点不需要受神的审判。祂于神、于人面面得当,祂从来没有作过甚么事是该受神审判的。可是祂却因着我们的罪,受了神的审判,祂为我们的罪死了。祂所经过的审判,已经成为带卯的铜座,作了我们站立的根基。这就是说,我们能站立在基督为我们所受的审判之上。这也就是保罗所传福音的第一面。他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三节说:“因为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首要的事,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,为我们的罪死了。”因此,我们看见,保罗所传的福音,第一点就是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了。 在哥林多后书里,保罗就更深入了,我们可以说哥林多前书一部分在外院子里,一部分在圣所里。可是,哥林多后书却是在至圣所里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五章十四节说,基督替众人死。祂不光为我们的罪死,祂更替我们死。祂死了,我们也与祂同钉死了,因此祂的钉死包括了所有的信徒。为这缘故,保罗下结论说:因为一人既替众人死,众人就都死了。这不是福音的第一项,不像基督为我们的罪而死这么外面,基督 替众人死乃是一件里面的事。这里,外面的事带我们进入圣所,但里面的事却带我们进入至圣所。 我们把哥林多后书和前书比较,就发现林前说到的生活,一部分在外院子,另一部分在圣所里;而林后却是启示在至圣所里的生活,经过裂开幔子的生活。哥林多后书是一卷论至圣所里生活的书信;这种生活乃是藉着钉十字架而复活的生活。使徒们是新约的执事,他们过着钉十字架的生活,彰显复活的生命。因此,他们能彀进入至圣所,因为他们已经通过两层幔子,就是帘子与幔子。这就是说,他们已经通过了神为着他们的罪而临到基督的审判;也藉着基督的死,经过了肉体钉十字架的过程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四章十一和十二节说:“因为我们这活着的人,是常为耶稣被交于死,使耶稣的生,在我们这必死的肉体上显明出来。这样看来,死是在我们里面发动,生却在你们里面发动。”(直译。)保罗天天被交于死地,使复活的生命能彀在他身上显明出来。这表示他已通过了裂开的幔子,天天在至圣所里生活。 十一 基督是帘子 基督的人性有一面就是由帘子来表征的。四福音书中,这个人位所显示、描绘并说明的人性,乃是一个帘子。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读福音书,就会看见,基督是帘子,不让所有消极的事物接近神的居所。四福音中所描述基督的生活,就是这样的一幅帘子。所有消极的事物、消极的人都隔离在外面。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,都被耶稣基督这个人阻挡在外面。因为主耶稣是帘子,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就不能进入对神的享受中。 每逢罪人接触到主耶稣完美的人性时,他不是被摒除在外,就是被折服而信服了基督。罪人如果相信祂,帘子马上就成了入口,使他能彀进入圣所,开始在基督里享受神,并享受基督所是的丰富。在圣所里,这样一个蒙救赎的罪人可以享受基督作生命的供应、光照,并且蒙神的悦纳。这不光是道理,更是我们经历的说明。从经历中我们知道,蒙救赎的罪人可以通过这个帘子,进入圣所里,享受神在基督里的一切丰富 十二 把肉体钉在十字架上 信徒在圣所里享受丰富一段时间之后,就慢慢开始领会幔子后面有更深、更丰富、更高的东西。他也晓得,堕落的性情─肉体,就是一层阻隔、一层幔子。他虽然丰富地享受了主,可是现在他知道,因着这层幔子的阻隔,他还不能摸着更丰富的东西。最终,他看见了,圣经里面基督的死不光对付他的罪,还对付他的肉体。主的死已经把肉体裂开、撕裂了。自然而然,这样一位信徒就能藉着内住的灵把他的肉体钉在十字架上;也就是说,把他堕落的性情治死。此外,那灵还安排了许多环境,把他置于死地。这样,他就有通过裂开幔子的经历。一首诗歌的副歌说: 阿利路亚!阿利路亚! 裂开幔子我已过, 这里荣耀不败落。 ─诗歌第四一六首 我们唱这些歌词的时候可能唱得很肤浅,不太了解其中的含意。如果我们要经过裂开的幔子,里面就需要那灵的运行,外面也需要环境的配合。这就是为甚么罗马八章中有那灵,又有万事的原因。(28。)那灵与万事互相效力,把我们摆在基督的死里,使我们可以通过裂开的幔子,进入至圣所,完满地享受神。 十三 柱子背负着见证 我们曾经一再指出,两层幔子,就是帘子与幔子,都依附在柱子上。这表示今天入口已经有了,人可以进入对神的享受里面。不错,因着基督包罗万有的死,祂已经成了入口。可是,入口需要柱子,来背负这位道成肉身并钉死十字架之基督的见证。若没有这些柱子,这位享受神的入口─基督,还无法启示给人。这就是说,没有一个地方能让祂把自己显给人看。在四福音书里,基督是享受神的入口。但是五旬节那一天 ,在耶路撒冷的一百二十人背负起这位基督的见证。要不是那些信徒在五旬节那天,把这位道成肉身、钉十字架之基督的见证背负起来,基督怎么能把祂自己启示给人,祂又要在那里把祂自己启示出来?是在山上启示,还是在天上的宝座启示?若没有柱子支撑着,祂就不能把祂自己启示出来,这是一个事实。因此,五旬节那天,那一百二十个人,就成为柱子,背负着基督的见证。因此,基督就能把祂自己启示给罪人。 五旬节那天,加给主的那三千人都进了神的居所,也就是说,都进了对神的享受中。这不光藉着基督自己,也是藉着那一百二十人。这一百二十人已经联于基督,与基督联合,因此,他们与基督是一。为这缘故,五旬节那天信主的那三千人,藉着基督并藉着那一百二十人,就能彀进入对神的享受。 在使徒行传里,我们有圣所的经历,也有至圣所的经历。二章、四章所记载凡物公用的生活,乃是在圣所里的生活。使徒行传头几章,乃是描述在圣所里享受基督。我们所以能彀知道,乃是由于一个事实:有些信徒的肉体,就是堕落的性情还没有受对付。比方说,行传六章一节说:“有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,向希伯来人发怨言;因为 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。”信徒们虽然凡物公用,可是他们仍旧会发怨言、起分争。凡物公用不能防止口角与分争。因此,行传六章以后,再也没有题到这种共同的生活。因着肉体的缘故,这种凡物公用的生活无法持续下去。此外,使徒行传还记载了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所作的事。我们可以说他们没有留在圣所里,反而退回到外院子去了。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,我们终于发觉,使徒行传暗示有些信徒不仅成为教会入口的柱子,也成为内室的柱子。那些活在圣所里的圣徒,藉着这些柱子,就有路能彀进入至圣所。 十四 标竿─至圣所 保罗所写的书信都以至圣所为标竿。保罗的书信,一直想把神的子民从外院子带进至圣所里,更多的时候,他想把他们从圣所带进至圣所里。我们举哥林多教会为例子来看,大多数的圣徒还留在外院子里,只有少数的圣徒在圣所里。在哥林多前后书中,保罗一直努力要藉着裂开的幔子─钉十字架的基督,把所有的圣徒带进至圣所里。保罗和他的同工们是柱子,而基督是裂开的幔子,挂在他们的上面。他们不仅是入口的柱子,也是内室的柱子。一方面,他们背负基督作第一层幔子,就是帘子;另一方面,他们背负基督作第二层幔子,就是裂开的幔子。所以,神的选民因着他们就能有一个入口,可以进入其中享受神。 十五 基督包罗万有的死 有一件事很要紧:我们一定要看见基督包罗万有的死。我们尤其要看见,帐幕也描述出基督的死。我再说,帐幕中各样物件记载的顺序不光照着道理,也是照着属灵的经历。两层幔子表示出,基督独一的死有两方面:客观的一面与我们的罪有关,主观的一面与我们的肉体有关。有些著者论到基督主观的死,也就是基督替我们死;宾路易师母就是其中的一位。在“福音问题”这本书里(第八十一页),倪弟兄回答了一个问题,是论到基督替我们死,和基督为我们的罪死,有甚么区别。他的回答如下: “基督为我们死,是说基督为我这个罪人死了。祂死的目的,是要救我这个罪人。基督所成功的,是为着我这个人,目的是要得着我这个人,是要救我这个人脱离自己。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了,是说基督为我这个罪人的罪死了,目的是要除去我这个人的罪,要叫我这个人脱离罪的刑罚与能力,使我的罪得着赦免,并且不再受罪的辖制。”一般说来,今天的基督徒只知道基督之死的第一方面,就是祂为我们的罪死,使我们可以得着神的赦免。他们不太认识基督之死的第二面,就是祂替我们死,使我们可以在复活的生命里向祂活着。(林后五14~15。)祂死的第一面是担当我们的罪;( 彼前二24;)祂死的第二面是替我们成为罪。(林后五21。)所以宾路易师母有负担一篇又一篇地释放信息,都是论到十字架主观的经历。这样来说十字架,就是说到基督之死主观的一面。 宣信弟兄也认识基督之死主观的一面。他有一首诗歌开头两行是这样写的: 我与基督已同钉死, 十架已将我解释。 ─诗歌第三六五首 可是,不论是宾路易师母论十字架主观经历的书籍,还是宣信弟兄论到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的诗歌,今天的基督徒都不重视。这表示许多信徒对基督的死,只有肤浅的领会。因此,在主的恢复里,主一直带领我们对基督包罗万有的死,在经历上有更深的领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