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的经纶与分赐

全本圣经没有一节不包含神的启示,同时全本圣经也没有一节包含神的全部启示。然而,假若要推选出一节圣经,是许多人认为中肯的包含神对人完整的启示的,则可首推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。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说:“神爱世人,甚至将祂的独生子,赐给他们,叫一切信祂的,不至灭亡,反得永生。”这节圣经,多少传道人用作讲道主题,多少传福音者用作福音信息,又有多少人因这节圣经得救认识真理。无可否认,这节圣经之所以如此被重视,乃是因为它中肯的把圣经中几个最重要的题目都点出来了。这节圣经说到“神”,说到“人”,说到“独生子”,说到“信”,说到“灭亡”,也说到“永生”,这些都是大题目,是神学上的主干线。它涉及神学、人学、基督论、救恩论、末世论。并且把这些重大的神学问题,在短短一节圣经中都串连起来,实为难得。

我们来研究“神的经纶”一题时,不妨就着此圣经金句作一探讨,看看其本意何在。既然其包含范围如此广泛,则首先以它来探讨神的经纶当为合式。因神的经纶包含神对人一切的启示与工作,亦阐明神永远的计画。既然“神爱世人”此节说明神对人的心意,则很自然它也说明了神对人的经纶。

神的爱

首先“神爱世人”说明神的爱。爱与怜悯有很大的分别。许多人在观念上认为人可怜堕落,死在罪中,落在审判里,所以神来爱人。单是这样,只能算是神怜悯人,不能算是神爱人。不错,神怜悯世人,不忍心他们落在罪恶和死亡里,所以施行救恩。但是这里不是说神怜悯人,乃是说神爱人。怜悯有可怜“堕落”之人的思想在里面,爱却是超过堕落的,也是在人堕落之前的。在人未堕落以前,神就已经爱人。在人堕落以后,神才来怜悯人。圣经不光说到神在人堕落之后为人豫备了救赎,更说到神在人未堕落之先,就已对人启示祂的慈爱心意。“神爱世人”说出神在创世以前对人的心意。这心意与堕落无关。不是基于堕落,也不是对堕落的反应;乃是在堕落之前,神对人就有一个钟爱。这钟爱就如同一个匠人钟爱自己的作品(罗九21),一个园丁钟爱自己的园圃(约十五1)。神按着自己的形像和样式造人,所以神对人有特别的偏爱。祂对天使和万有没有这样的爱。圣经一方面论到人堕落之后神对人的怜悯;但在更高层次,它论到人堕落之前神对人的爱。罗马书是从人的堕落开始说起,以弗所书是从创世之前神的拣选说起。前者是从亚当犯罪之后讲起,后者是从亚当还未被造之先,神心头的经纶讲起。神对堕落之人的拯救,乃是属于祂的怜悯。神对祂所创造之人的经纶,乃是出于祂的爱情。中国人很早就分出,怜悯与爱之不同。人掉到水里,把他救上来,这是恻隐之心,与仁爱不同。爱是积极心情,怜悯是消极反应;爱是往前的,怜悯是补后的。

更正教认为圣经的主题、神永世的心意,乃是神在基督里的救赎,只是人在未需要救赎之先,神就已经对人有其经纶。这经纶乃是基于神的爱,而这爱与神的形像与样式有关。要认识神的经纶,首先要被带到一个比救赎更高的水平。不是救赎不重要,乃是有更重要的大前题。

创世记第一章说,神照着祂的形像和样式造人。这说明一件事,就是神的心意是要人像神。“像神”乃是更高的目的,比“救赎”更高。“救赎”只应付堕落之后的光景。“像神”却说明堕落之前的事实。更正教所注重的“救赎”神学,不能算错,但是它是堕落后的神学,不是堕落前的神学。希腊东正教与俄罗斯东正教,比较注重“人成为神”的真理。这真理顾全到神在堕落之前对人的心意,因此可称为堕落前的神学。当然,“像神”、“人成为神”这样的真理,并不否定或推翻“救赎”的真理。它只是在更高的层次看神对人的经纶。

“神爱世人”,不是因为人可怜,乃是因为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。神要在人身上完成“人成为神”“人能像神”的目的。所有东正教的神学家公认,神照自己的形像和样式造人的目的,乃是叫人在他的构造上有潜力可以成为神;而神的目的也是要人成为神。当然这不是指有神的神格,乃是指有神的生命与性情而言。这是约翰三章十六节第一点可注意的。假若传福音者对这点有认识,他的福音信息肯定会提高。他不单可以从人的堕落开始说起,更可以从神对人的心爱美意开始说起。他应当告诉人,人是崇高的,人在神的眼中是宝贵的,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,目的是有一天他可以“像神”,甚至“成为神”。这说出神对人极大的爱,神没有以这样的爱对待天使,也没有以这样的爱对待别的受造物。这爱比神对人施的怜悯更大,比祂所施行的救赎更高。

创世记第一章记载万物的创造时,皆以“各从其类”一辞形容之。换句话说,鸟属鸟类,鱼从鱼类,爬物属爬物类;惟独人,并无称其属任何种类。人的被造,不是“从其类”,因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。人若有类,则属“神类”,因同形像者自属同类。严格来说,“人类”一辞并不正确,因人本身不成一类,人乃是属神类。在所有的造物中,只有人是照着神的形像和样式被造,因此只有人属神类,其他各种生物才是“各从其类”。人属神类,说明人的生命与性情和神的生命与性情是同一类。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看神的爱,就能对这神圣的爱有一个更高的认识。“神爱世人”,其目的不光是要拯救世人,更是要与人合一。有一首诗歌描写此爱如此说:

“甚么能使你我分离?你爱就必爱到底! 
         你必与我永远合一,你爱刚强无可比!
         这爱使我感激不已,是我赞美的目的!
         你成为我,我成为你,这是你爱的至极!”1

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说到神救恩的高峰,乃是“模成神儿子的模样”(29~30)。而在这话之后,保罗宣告没有任何事物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。为甚么没有一事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?因为神的爱最终的表现,乃是将我们模成神儿子的模样,也就是叫我们“像神”、“成为神”。亚他那修之名言—“神成为人,为要叫人成为神”,正是上文一诗“你成为我,我成为你”之彼此响应。神对人这最终目的,表明神“爱的至极”。

人的堕落

约翰福音第三章不光说到神的爱,更说到人的本性。它不单说到人的创造,更说到人的堕落。约翰福音第三章整章的主题,其实就是说到人的本性。尼哥底母来见耶稣,称祂为夫子。耶稣指出人必须重生,即从水和灵而生。接着告诉他摩西旷野举蛇的故事。尼哥底母以道德来说,可谓德高望重;只是以其本性来说,则无非撒但古蛇之后裔,不但不能称义,更不能见神的国。耶稣指出尼哥底母非在行为上出问题,乃在本性上出问题,故此他的需要不是改良,乃是重生。神的儿子被挂在木头上,不光对付了罪行,满足了神的审判。作为铜蛇,祂更对付了人的蛇性,就是撒但的性情。基督十架的救恩,一面对付罪恶,一面毁灭蛇性。重生的意义,不是行为的改良,乃是本性的更换。尼哥底母再有道德,仍不过是毒蛇的后裔。

上文所题“救赎”神学的弱点,就是只看见人的罪行,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人的罪性。从积极面来说,神的爱是在一更高的层次临及人;从消极面来说,人的堕落是在更深的层次被破坏。人不光是在行为上被玷污,更是在其本性上被破坏。故“神爱世人”不光是爱一个犯了罪的人,更是爱一个在本性上成了蛇的后裔的人。这个人所需要的,不光是法理的救赎,更是需要另外一种生命,带来另外一种性情。神的救恩不光赦免我们的罪行,更是将一位是生命的主赐给我们。这救恩不光解决我们外在的问题,更应付我们里面的需要。“神爱世人”的这个人,不光需要赦罪之恩,更需要生命之分赐。耶稣说,人若不重生,就不能进神的国。神的国乃是神生命活动的范围,正如鸟的王国,乃是鸟的生命活动的范围。惟一能有分鸟的王国者,乃飞鸟之生命;惟一能有分禽兽之王国者,乃禽兽之生命。同样,惟一能有分神国者,乃神的生命。因此人必须重生,在本性上得着神的生命,方能有分神的国。十三世纪东正教教父Nicolas Kavasilas着《基督里之生命》(The Life in Christ)一书,指明人堕落后共有三个难处,即罪性、罪行、与死亡。“此三者救主皆一一对付了,头一件难处(罪性),救主藉其成为肉身解决之。第二件难处藉其被钉十架解决之。最后难处,即死亡之暴政,藉救主之从死复活,把死亡从我们本性里完全铲除。”2这位古圣很明显看见,人堕落之后的问题,不单是一个罪行的问题,也不单是死亡的问题,更有一个性情的问题。诗歌之王卫斯理查理(Charles Wesley)有名诗一首:“听阿,天使赞高声”,其中最后一节,即说及此性情上之得救:

“万国‘羡慕’,万民‘望’,愿你安家我心房;
         女人后裔—得胜者,在我里面毁古蛇;
         亚当旧样全除尽,你的形像将我印;
         末后亚当的丰盛,使我变成你荣形。”3

这里所说,“在我里面毁古蛇”,就是指约翰三章十四节铜蛇的工作说的。基督不单除去我们的罪行,更在我们本性上毁掉古蛇的罪性,并把“末后亚当的丰盛”,分赐到我们里面来,使我们“变成你荣形”。

永远的生命

神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世人,不单来作世人的救赎主,更是来作世人的生命。“叫一切信祂的,不至灭亡,反得永远的生命。”不错,这里有救赎(不至灭亡),但救赎的目的是为著『永远的生命”。“不至灭亡”不是终极目标,终极目标乃是“反得永远的生命”。以救赎为主的神学,将重点放在“不至灭亡”上,一切以拯救和挽回为主题。然而神的经纶,目的不仅在救人免致灭亡,乃是叫人得有神永远的生命,与神合一,至终成神。

相信的意义

要达到此目的,人必须相信。相信的意义就是接受,相信不是头脑同意,也不是人云亦云;相信乃是接受。在原文,相信带有“信入”(πιατευων εισ) 的意思。换句话说,真正的信心还不是客观的承认,乃是一主观的承受。藉着信,我们接受神独生子到我们里面来。在神方面,祂的工作乃是分赐;在人方面,他的责任乃是接受。约翰福音第一章说,接受主的,就是信祂名的人,因此信就是接受。相信不是一种理智的认同,相信乃是接受神所分赐的,就如母亲餧婴孩吃奶。在母亲一面乃是分赐,在婴孩一面乃是接受。所有接受神独生子之分赐的人,不至灭亡,反得永远的生命。神独生子的生命,进到人里面,将人里面罪恶、死亡、堕落的因素除去,将人性拔高,叫这人不至灭亡,反得永远的生命。这永远的生命,不是神身外的一件东西,乃是神的自己。因为同书一章四节说,“生命在祂里头”,同书十四章六节更说,基督就是生命。因此,得着永远的生命就是得着神,也就是与神有分,至终“成神”。这就是神对人的经纶,是神在人身上永远的计画。

独生子

在这里还有一点值得讨论的,就是在这节经文里所题“独生子”的问题。“独生子”当然是指基督说的。但基督与神不可能是两位神,这位基督就是约翰一章所说的“话”,而这“话”就是神的本身(1)。祂就是神,在祂以外没有第二位神。祂先被称为“话”,后被称为“独生子”。这“话”、这“独生子”并不是旧约所启示的创造主、耶和华、独一的主宰之外的另一位神。按字面说,“神…将祂的独生子赐”好像有两位。第一位是分赐者,第二位是被赐物。但是假若真的是两位,则基督教岂非出来了两位神?这是无法接受的异端。然而,若说只有一位神,为甚么又有分赐者与被赐物之分,主词与受词之分,“神”与“独生子”之分?是否一位神自己分赐自己?不但如此,“独生子”究竟是甚么意思?是否神生了另一位神?此“生”肯定不是指肉身物质的“生”。假如不是指肉身物质的“生”,那祂是如何“生”法?在神学上,这当然不是一个陌生的题目,基督教头几百年,就在这“生”字上下了多少工夫,作了多少文章。既然子之“生”不能以肉身之“生”相比,那当如何解释此“生”。是否如中文所说“衍生”之“生”?在本刊下期论到三一神之问题时,我们再作详细讨论。目前只点出父与子之间的关系,乃一超过天然理智能了解的关系。奥古斯丁与加帕多家教父皆点出,“父”与“子”之名,仅说出不同的“关系”,非实质上之分别。从约翰三章十六节,我们只能说,父为分赐者,子为被分赐者,而分赐者与被分赐者皆为一位神。此只能说是奥秘中之奥秘。人的言语无法解释,不过从这里起码我们可以看见,神所分赐的不是祂身外之物,神所分赐的乃是祂的自己。在约翰福音同章,我们看见神不单分赐其独生子,祂也赐予圣灵(约三34)。“子”如何不是另一位神,灵同样也不是另一位神。因此神赐“子”,神赐“灵”,事实上就是神分赐祂自己。只是我们要注意,圣经没有说“神分赐神”,只说神分赐“子”,并说神分赐“灵”。故此,这里还是有一个名字上的讲究。既然名字有分,即说明三者有点分别,但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的分别,还是一个奥秘。

基督教十分注重“救”字,但约翰三章十六节没有题到“救”字,只题到“赐”字。“救”的福音固然重要,“赐”的福音更为重要。“救”的福音叫人得救,“赐”的福音叫人得神。然而,这两者并不是彼此排斥的,“赐”的福音包括“救”的福音。人要得神的分赐,当然必须先得着神的拯救。拯救是手续,分赐是目的。拯救叫人有分神的工作,分赐叫人有分神的自己4。人很难脱离拯救的观念,其主要原因,乃是人不能脱离自己的情形与处境。但神的经纶乃是以神的旨意为中心,以神的心意为出发点。从人来看,他最大的需要,是解决罪和死的问题。从神来看,祂的心意乃是与人联合,与人成为一,并叫人成为祂的翻版,作祂的彰显。
Alister McGrath在其《基督教神学》一书中指出,“救恩”一题在基督教历史上有不同的看法。于教父时期与近代希腊东正教与俄罗斯东正教中,皆视之为“成神”的过程。他引用亚他那修之名句—“神成为人,为使人成为神”,并指出此种对救恩的了解与道成肉身之真理发生密切关系。“对亚他那修而言,救恩的意义乃是人有分于神之本身,亚氏认为‘话’穿上的,不光是个别的人性,乃是一代表性的、宇宙性的人性。在基督身上神穿上人,其结果是从此世人皆可有分‘成神’之过程。人之被造,目的原为有分神之本身。藉著「话’之成肉身,此目的遂得以成功。”5以上作者在他另一著作《神的义》一书中,清楚指明称义之真理仅在西方教会流行,东方教会(指东正教)所著重的,乃是圣子在经纶中之降临,其结果叫人能有分神圣素质。此真理被称之为deification(成神),与“称义”之神学有别,为东方教会所重视6。McGrath在注脚中引另一法国作者J. Gross之言,其名著收集教会历代所有讨论“成神”一题目之作品7。今由Living Stream Ministry译为英文,可供参考。该书序文曰:使徒彼得所说,“与神的性情有分”一言,乃基督教信仰之最高目标。又云:新约两大作者保罗与约翰,各有所长。保罗着重罪人的悔改与得治,而约翰则着重耶稣基督所分赐予人的神圣生命,并其带来的结果—人的提升与有分于神。保罗之真理为奥古斯丁并拉丁教父们所注意,日后演变成西方教会之中心称义救赎神学。而约翰之真理为希腊教父们所推崇,以此“成神”观念形成其中心神学思想。事实上,西方教会并非没有教训此“成神”真理,只不过它讲得比较含蓄一点,不说“成神”,而说“恩典”,以“成圣之恩”、“受恩之法”等等名词表达之。无论如何,此“成神”观念仍为新约圣经并教会历史中一重要观念8。Pelikan在其书《The Christian Tradition —The Emergence of the Catholic Tradition》中指出,“成神”之观念,不仅影响古教父对救恩的认识,更是在辩护基督之神性与圣灵之神性中不可少的基础理论。尼西亚教父们为着反抗亚流异端,大力提倡基督之神性,而他们的论点是,基督若不是永远的神,耶稣身上之神性即不是永远的神性;而耶稣身上的神性假使不是永远的神性,则人断不可能“成神”。既然人可以成神,则在耶稣身上的神性,必是永远的神性。换言之,基督必须是神。以上之论点,清楚说明“成神”的真理甚至比基督之神性更为基础,基督之神性乃是建立在人之可能成神一真理上9。亚他那修的论点是:因为人可以成为神,所以基督必须是神。日后在争辩圣灵之神性一场争执上,所用的理由与辩证基督的神性一模一样。人是因圣灵之膏抹而得“成神”。只是圣灵若非神,其膏抹岂能叫人成神?既然膏抹能叫人成神,则圣灵必是神10。同样在此,“成神”的真理是基础,圣灵的神性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推论。

根据这样的分析,我们可以说,神的经纶乃是神在祂的三而一里,将祂自己分赐到祂所创造、拣选、呼召、圣别、变化的人里,作他们的生命并一切,叫他们彰显神。这简单的话,可将约翰三章十六节作一总结,更可将整本圣经主轴干线作一描绘。当然这与传统的救赎神学所著重的重点有所出入,却是一个很恰当的发表,既合乎该段经文的本义,又吻合上、下文的思想,更赶得上全本圣经的中心启示。

神的分赐

以“分赐”一辞作为神经纶的焦点,事实上极为恰切。在历史上,“分赐”一字原与经纶一字有密切的关系。中文“分赐”一字与英文Dispensing一字最接近,而dispensing一字来自拉丁文Dispensatio。此字原指衡量与分派,间接指管理、控制、经营11。初期教会文献原由希腊语言系统传递,后广传于古代罗马帝国,而转以拉丁文语系发表。经纶一字原为希腊文Οικονομια被移植至拉丁语系后,由拉丁作者以Dispensatio一字代之。特土良为最早期鉴定许多拉丁神学名词之教父,于其名著《Against Praxeas》一文中,首先题出以希腊文Οικονομια( 经纶)一字解释父、子、灵之分别。很明显特氏之所以选上经纶一字,是因为该字在圣经并在当代流行用法上,能合式的表现出神全盘计画与工作之思想,这一点我们在前文已详细讨论过。值得注意的是特氏在他以拉丁文写的该文中,不单用Οικονομια,并其拉丁化之oeconomia一字,更以拉丁文加上解释,说这个oeconomia,就是神的dispensatione,即神的分赐。“只有一位神,但这位神有以下的Dispensatione,或Οικονομια(经纶),即同一位神,又有一子,即神的道,从神而出,万物藉祂被造。”12

所以自最早文献,我们已经可以看见教父们将dispensing 与 economy 两字联在一起,甚至以这两字为同义辞。economy(经纶)来自希腊文,而dispensing(分赐)则来自拉丁文。然而无论希腊文Οικονομια的或拉丁文的dispensatio,都是说同一件事,就是神的经纶。而这个经纶乃是一个分赐,有经纶所以有分赐,有分赐因为有经纶,此二者其实是说一件事。特氏之后,Dispensation渐被普遍接受为Οικονομια之同义辞。一个半世纪后耶柔米(St. Jerome)将圣经繙为拉丁文,出版Vulgate Version时,自然而然将以弗所书一章十节并三章九节之Οικονομια(经纶)繙成Dispensatio(分赐)。耶柔米之版本,日后成了天主教惟一公认版本。故dispensatio一字的地位更为稳固,被视为经纶一字的同义辞。

这段历史给我们看见,神的经纶与神的分赐,乃是两个不能分割的观念。我们说神的经纶就是神本身在祂三而一里的分赐,虽然我们的话并不是根据以上历史的考据,乃是根据圣经本身的含意。然而与历史的见证是不谋而合的。神的永远计画乃是要将祂自己分赐到人里面,叫人有祂的生命,与祂成为一,以致像祂。这是神的经纶所包含的内涵,也是新约圣经所启示之精华。

我们若问问为甚么古教父要以“分赐”一字来繙译“经纶”,就可揣摩到古教父对神经纶的认识。他们多少看见神的经纶不是一个客观称义的问题,乃是一个分赐,一个安排,一个生命有生机的过程。故此他们选用“分赐”一辞来描写“经纶”,此中有极深之道理。

神的分赐与系统神学

我们在这里,目的并不是要咬文嚼字,乃是要藉着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思想,认识神的经纶。当我们说,神的经纶就是三一神将祂自己分赐到祂所拣选、称义、圣别、变化的人里,叫他们得着生命,以致在生命和性情上成为神。这样的话,是有根有据的,是与圣经的整体启示吻合的,也与历代教父学者们的认识是一致的。神的经纶包括称义的真理,也包括客观法理的救赎。但它不停在这里,它也包括分赐的真理,更包括主观生机的救恩。它能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,以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衡量所有其他真理与系统神学主题。例如:为要分赐祂的自己,神必须经过过程。住在人不能靠近之光中的那位父,是远不可及的,是无法亲近的,祂必须在基督里,方能与人相近。因此道必须成为肉身,父必须差遣子,且与子同来,看不见的神必须成为看得见的人,方能使人接近神。然而这分赐的过程,不能停在子身上。藉着死而复活,这位在肉身里的子,又成了生命的灵,亦即圣灵。圣灵不光是与人相近的一位,更是要住在人里面的一位。这是论到神的真正神学(Theology),神如今不光是在天上,也不光是在肉身里,更是化身在灵里。藉着成为灵,祂将祂自己分赐到人里头,这就是对基督论(Christology)和圣灵论(Pneumatology)的一个更深了解和认识。这种解释是以神的经纶为基础,以神的分赐为目标,这样分赐的结果,乃是叫人在生命和性情上与神一样。这不单是罪得赦免、不下地狱的问题,更是“与神的性情有分”、“活着就是基督”,并“模成神儿子的模样”的问题。在这里,我们可对救恩论(Soteriology)有更深更高一层的认识。真正的救恩,乃是接受神继续不断的分赐。这个分赐不单拯救我们脱离旧造败坏的因素,更拔高提升我们的人性(此为人类学,Anthropology),叫我们能像神。这样的救恩明显是一个“拯救到底”(来七25)的救恩。以个人来说,我们个别接受神的分赐,就得以成圣、更新、变化、模成、得荣。以团体来说,我们藉着接受神生机的分赐,就成为神的生机体。这生机体就是基督的身体,这个身体不是一个死的组织(organization),乃是一个活的生机体(organism),而这个藉神的分赐而产生的身体就是教会。“教会是祂的身体,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”(弗一23)。这是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教会论(Ecclesiology)。最后,在神的经纶中如此分赐的结果,就是叫人与神完完全全合并为一。神在人里,人在神内,这个宇宙的神人合并,就是圣经末了启示的圣城新耶路撒冷。新耶路撒冷,就是神人相调的终极总结,这是神分赐自己的结果。人要作神的帐幕,神要作人的殿;人要住在神里,神也要住在人里。这新耶路撒冷,又是羔羊的妻子,作基督的配偶,与基督成为一,出自基督,也归于基督。这就是永世的结局,也就是根据圣经而有的终极末世论(Eschatology)。所以,无论是神,是基督,是灵,是信徒,是救恩,是教会,是永世,我们都可以从神的经纶和祂的分赐作出发点,而有更高层次的认识。

神的经纶既能包罗一切,面面顾到,又能吻合信徒主观经历,解释救恩。它既合乎圣经,又合乎需要;它既能说明神永远的心意,又能指出基督徒经历的目标。换句话说,它能更有效的答覆所有神学上的问题。

结 论

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不是说:神怜悯世人,甚至赐另一位神,来拯救世人,叫一切能理解并承认这真理的,得以脱离地狱,升上天堂。约翰三章十六节乃是说:神爱世人,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,叫一切信祂的,不至灭亡,反得永远的生命。神爱我们,所以照着祂的形像和样式造我们,为要叫我们能像祂。只是人堕落了,在本性上与神的性情不合。故此神差祂的儿子耶稣基督,先为我们钉死十架上,解决罪和死的问题。但祂不停在这里,在复活里,祂分赐祂自己到人里,叫人重生,得神生命,以致在生命与性情上与神有分。如此人就得以脱离旧造,成为新造,不至灭亡,反在生命与性情上与神一样,被神充满,这就是神的经纶。 «余洁麟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