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督在肉身里的日子

前 言

主耶稣的降生、受死及复活向来为普世基督徒所注重,虽然每年基督徒都会举办类似庆祝的活动。诚然,基督的降生、受死及复活值得我们记念和庆贺,但从祂降生马槽到祂受死十架的这三十三年半为人生活,却常被基督徒忽略。基督徒之所以忽略,其中有一个大的原因,就是不了解其言行之真义,常只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。婴孩降生马槽,人很容易懂;主为我们的罪受死,从死里复活,这都和我们有关。但主在地上的生活与行动,若没有适当的解明,我们就无法了解其中的精义。然而在庆典当中,除了看见一些图像和礼物之外,究竟人看见了甚么?人很容易淹没在物质表层的事物中,但其内在意义却被我们不经意的忽略了。基督徒都公认祂乃是神的儿子降世为人,但为何要等到三十岁左右才出来尽职呢?祂既是神无罪的羔羊,为甚么还要到约但河受约翰的浸呢?为何祂能以五饼二鱼食饱五千人,又以七个饼几条鱼餧饱四千人,而当祂禁食四十昼夜,肚子饿了,却不肯接受撒但的题议,将石头变饼充饥呢?祂既是无所不能、无所不知的神,为何还要凡事祷告、仰望呢?在祂拣选十二门徒的时刻,彻夜祷告,难道祂不知门徒当中有一位是出卖祂的人吗?祂既是不受时空限制自主的神,为何对祂的家人说,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,我的时候还没到(约二4,七6,8)?…凡此种种,在四福音的记载里俯拾皆是。所以本文试图回溯主耶稣在世之历程,从内在的角度来探讨祂为人生活的意义。

顺服父的安排

十二岁那年的逾越节,主耶稣与父母亲按着节期的规矩上耶路撒冷去,节期过后他们便回去,却不知道孩童耶稣仍旧在城里。当他们找到祂的时候,祂正坐在众圣经教师中间,一面听,一面问。所有听见的人都惊奇于祂的悟性和应对。从路加福音第二章的记载,我们看见当时耶稣和祂母亲的对话,必然叫马利亚和约瑟感到十分困惑。但祂在说完这话之后,却仍然“同他们下去,回到拿撒勒;并且顺从他们”(路二51)。一直到祂年纪约有三十岁的时候,祂才开始出来尽职传道。从祂十二岁到三十岁这十八年之间,关于祂的一切,路加福音只告诉我们,“耶稣的智慧和身量,并神和人喜爱祂的心,都一齐增长”(52)。

祂的隐藏与顺从,乃是祂顺服父旨意的标志。父的安排要祂顺从肉身的父母,留在家中;父的时候要祂长到三十岁,才能公开尽职。旧约有多处例证:例如,约瑟十七岁时被他的兄弟卖到埃及,经过多方的熬炼和历练,到了三十岁才被法老擢升为治理埃及的宰相(创四一40)。这又好像大卫在幼年受膏,经过许多的苦难、试验,甚至扫罗的追杀,到了三十岁才正式登基作王(撒下五4)。又如旧约的利未人,到了三十岁才能在会幕供职(民四3)。按着神在人身上所定规的,三十岁是一个合宜的年龄。主耶稣自己也服从此一定律,照着神所定规的年龄,才正式出来尽职。这十八年日子,祂似乎完全隐藏、安静、学习顺服,不只顺从父的旨意,也顺从祂肉身的父母。不因祂是神的儿子,就免去这一切为人的学习,“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”(来五8)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祂的智慧和身量逐渐成熟。然后到了适当的时刻,祂才正式开始那三年半的职分。因此,祂所行的既蒙神的称许,也得人的喜爱。

在祂三年半的职事中,不少时刻祂表明,祂不是按着自己的意思行事。例如,在变水为酒的神迹,祂说:“妇人,我与你有甚么相干;我的时候还没有到”(约二4)。在一次犹太人的住棚节将近,祂肉身的兄弟以言语刺激祂:“人要显扬名声,没有在暗处行事的;你如果行这些事,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”(七4)。主耶稣回答他们说,“我的时候还没有到;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”(6)。后来祂也上去过节,却不是因人的激动而去的,乃是照着父的时候行动。

曾有一次,拉撒路病了,马大、马利亚打发人去告诉主说,祂所爱的人病了。我们知道这病定规不轻,因为过不了几日拉撒路就死了。主耶稣听见拉撒路病了,并未立刻动身,反而在原处停留了两天。依照常理,祂应该在得知消息之后立刻动身,但祂等到拉撒路死了,才告诉门徒。等到祂到了伯大尼,他已经死了四天,难怪马大、马利亚相继埋怨主说,“主阿,你若早在这里,我兄弟必不死”(十一21,32)。这种耽延,说出主是照着父的时候行动,不是照着人认为合理的时间行动。虽然祂满心慈怜,却不被天然的情感所羁绊、左右。按照圣经的记载,祂的行动乃是为着父的荣耀,也叫人能因此而信入祂。祂这样行,并不是因祂狠心,或刻意耽延,乃是为着成就父的美意,也是为着叫门徒和周围的人得着益处。

主耶稣的一生,从祂的出生到受死、复活,甚至再临,都是按着父神所定下的时候、日期,一点不随己意行事。“及至时候满足,神就差遣祂的儿子,为女子所生,且生在律法以下”(加四4)。这是祂的出生。“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”(罗五6,参出十二6,但九25~26)。这是祂的受死。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,受许多苦,并且被杀,第三日复活 (太二十18~19,参十二40,十六21,利二三10~12,约二十17)。这是祂的受死与复活。就连祂的再来,祂也对门徒们明说,“那日子,那时辰,没有人知道,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,子也不知道,惟独父知道”(太二四36)。“天必留祂,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”(徒三21)。感谢神,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直守在顺服的地位上,照着父神所定规的时间表行事,为我们成就了救赎大工。

受 浸

在主耶稣公开尽职之前,祂先到约但河受约翰的浸。当时,人到约翰那里去受浸,因为他们都是罪人。可是主耶稣并没有罪,祂是圣洁之神的羔羊。当祂来到约但河,要受约翰的浸时,约翰想要拦阻祂,并对祂说,“我当受你的浸,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”(太三14)。约翰承认并宣告祂虽是后来的,能力却比他更大,他自己连给祂解鞋带都不配(约一26~27,太三11)。既是这样,祂何以仍要到约但河那里受约翰的浸呢?一面来说,藉着受浸,祂表明与罪人联合为一,为他们担罪。天主教出版的教义问答《The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》里说:“耶稣所受的浸在祂那方面来说,乃是表明祂愿意成为神受苦之奴仆,也是对此一使命的就职。祂许可自己被列在罪人之中,祂已经是神的羔羊,除去世人的罪;祂期盼血腥之死的浸;祂已然来尽诸般的义,就是祂将自己完全降服在父的旨意之下:出于爱,祂同意这个死亡的浸,是为着除去我们的罪。1”基本上,这里的说法是一般信徒都能理解接受的部分,主所受的浸表明祂与罪人联合,我们都同意主受的浸和罪人有关,但是这样的看法却有一个严重的缺漏,是一般人较易忽略的。

主耶稣是神来成为人,祂人性的部分虽是源自马利亚,却没有罪的成分,祂的人性也是完美的。但是当祂来到约但河接受约翰的浸,却是表明祂承认一个事实,祂也是一个肉体的人,祂完美的人性也必须经过死。祂“承认,按祂的肉体(祂的人性-约一14,罗一3,八3)说,祂一无用处,只配死和埋葬。2”因此,“耶稣需要受浸,因为祂成了肉体,而肉体在神眼中是一无用处,只配死和埋葬的。3”所以,耶稣的受浸与众有别。受浸不只表明祂愿意与罪人联合,受浸更是公开的宣明,祂绝不凭自己、不为自己而活,也绝不凭自己、不为自己而工作。祂的人性虽是完美的,但祂并不凭这个人性尽职,祂完全向己死,完全向神活。

因此祂对约翰说,“你暂且许我;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”(太三15)。当祂受了浸,从水里上来时,天就为祂开了,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,落在祂身上。并且从天上有父的声音出来说:“这是我的爱子,我所喜悦的”(17)。这说出三十年隐藏生活结束时,父从天上出来印证主耶稣是圣洁没有瑕疵的,祂是尽义顺服之神的羔羊。接下来,我们看见祂三年半尽职的生活,一点都不凭自己活,只将神的旨意向人表明,完全行在神的旨意中,并行出神的旨意来。这就应验了圣经所说的,祂来了为要行神的旨意(来十5~7,诗四十6~8)。

与人一样

神在造人之初就将所造的人安置在伊甸园里,在园子当中有两棵树,一棵是生命树,另一棵是知识善恶树。这两棵树不仅代表两个源头,就是生命的源头和罪与死的源头;也表明两个原则,一个是倚靠的原则,一个是独立的原则。生命树表明神是生命的源头;知识善恶树表明撒但是罪与死的源头。神之所以禁止亚当吃知识善恶树的果子,并警告他说,“你吃的日子必定死”(创二17),是因人若违背祂的话,向祂独立,凭己意而行,吃了知识善恶树的果子,罪与死就要进到他里面并在他里面掌权。反之,他若寻求神,与生命树联合,神圣永远的生命就要进到他里面。可见,知识善恶树的原则不仅是向神独立而已,也是与撒但联合;生命树的原则不仅是与神联合而已,也是拒绝自己,向自己死。可惜的是,亚当拣选了前者,违背神的话,向神独立,且与撒但联合。

罗马五章保罗告诉我们,“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,死又是从罪来的,于是死就临到众人,因为众人都犯了罪。…从亚当到摩西,死就作了王,连那些不与亚当犯一样罪过的,也在他的权下”(12~14)。因为亚当是众人的父,我们都是从他生的,他如何,我们也就如何了。我的命运和结局与他完全一样。他这头一个人是出于地,是属土的,他怎样,我们这些凡属土的也就怎样(林前十五47~48)。“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”(22),“因一人的过犯,众人都死了,…因一人的过犯,死就因这一人作了王,…因一次的过犯,众人都被定罪,…因一人的悖逆,众人成为罪人”(罗五15,17~19)。

在这种既存的事实下,神的儿子耶稣要来成功神救赎的计画,祂必须亲自来成为人,并在这人性里毁坏撒但,才能将人从罪与死的奴役下救出。因此祂亲自来成为肉体,成就了神救赎计画的第一步。希伯来二章十四节说,“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,祂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。”“同有”(κοιυωυεω )意为“本质上的一同具有”4, 吕振中译之为“有分”,意即所有人类(儿女)同出一源,同有始祖亚当的生命、性情,亦具备其堕落后的罪性,大家“一同在本质上有分于血与肉”5。“成了”(μετεχω )意为“参与”,吕振中译之为“与分”,意即虽有紧密参与之关系(如事业之合伙,参来三14, μετοχος ),却非同出一源。因此,祂“亲自成了血肉之体”的道成肉身,使祂有了人性,却无分于我们(儿女)所共有之罪性。“这里用简单过去式(μετεσχευ ),因为是指神儿子道成肉身的历史事件,也就是说,‘同有’是本分内的,自自然然就有的,‘人’就是有血有肉。可是神的儿子主耶稣成为人,有相同的血肉,却不是出于亚当的一脉,这一个‘与分’就显出了神的奥秘,显出救恩的根本,也说明了主是和亚当的罪无关的‘第二个人’。祂的血肉不是跟我们世人一样的‘同有’,而是道成肉身,神为祂豫备身体(来十5),使祂‘与分’于血肉,来成全赎罪的事”6。所以, 不是成为罪的肉体,而是“在罪之肉体的样式里”(罗八3,另译)被神差来。祂“不知罪”(林后五21),“在祂里面并没有罪” (约壹三5,另译),祂也“没有犯过罪”(彼前二22,另译)。这也就应验民数记铜蛇的表征(二一9,约三14),虽有蛇形,却无蛇毒。但主基督来成为人,虽有我们的“外形”,却没有我们的“内毒”。

虽然如此,祂却是个道地的人,与我们毫无二致。祂会饥(太四2,可十一12),会渴(约四7,十九28),会累(四6),会困(太八24),会哭(路十九41,约十一35,来五7),会发怒(约二15~16,太二一12,可三5),会忧愁(约十一33,十二27,十三21,太二六37),会欢乐(路十21),会斥责(太四10,八26,十六23,十七18),会大声呐喊(约七37,太二七46,50)…,正常人性里一切基本的需求祂都有,人性里会有的表现祂都有,人所面对的各种试探祂也照样面对。希伯来书告诉我们“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,与我们一样”(四15)。

古教父爱任纽(Irenaeus)在论及基督救赎工作时有一著名论说,称之为“万有复原论”(Recapitula- tion),或者称为“同归于一论”。这辞取自保罗的以弗所一章十节,“…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,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。”“同归于一”(αυακεφελαιωσις )即爱氏所使用的辞。他说,“因着祂无可测度的爱,祂来成为我们所是的,为使我们成为祂所是的。7”因着亚当乃人类的始祖,人类同出一源,也与之同命,因为亚当一人不顺从,众人就被作成罪人,并失去生命。“在首先的亚当里,我们得罪了神,未遵守祂的诫命,…我们都亏负了祂”8。《早期基督徒教义》(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)一书作者凯利(J. N. D. Kelly)说,“他清楚豫设,在人类始祖与他所有的后代间有某种神秘的结合,或甚至合一。在(亚当)堕落的时候,他们已先存他里,就如希伯来书的作者看见利未已先存亚伯拉罕的腰中。因此,后来繁增的人类,亦可看为始祖亚当所细分成的无数个人。他们同时要为古时的悖逆行为负责,并成为致命后果的受害者。9”亚当既是宇宙性的人物,包括了他所有的后代,因此也就将一切的祸患传与他一切的后代,并且无一幸免。祂“把散居(各处)之各国、各族之民,连同亚当自己都回归(recapitulated)到祂自己里面。10”经由上述,我们可以看出爱氏意谓,基督来取得人性,经过了人生一切的过程,并且完全得胜,就为人类得回了神所豫定的一切福分。我们在亚当里所失去的,在基督里得回。首先的亚当,因着不顺从,带进了罪与死的原则;但基督,因祂的顺从,而带进生命和不朽的原则。有一首诗歌很能表达上述的含意,摘录如下:

亚当堕落失去神,在这分内我得回;

藉着你所流的血,神就成为我恩惠。

救赎、生命并一切,在这分内都包括;

凡神所愿并所筹,在这分内全归我。11

另一面,贵为神的儿子,祂降生马槽生于贫寒之家,长在受藐视之加利利的拿撒勒,成为木匠之子,而被讥为未曾学过的,怎能明白书呢(约七15)?按着肉身来说,祂是大卫的后裔,竟取了奴仆的形像,成为人的样式,祂出身寒微,备受藐视,然而这却使得所有人敢来接近祂。再者,祂的出生虽然卑下,祂的言谈举止,行事为人却一点不卑下,反是高贵、得体,令人称羡、喜悦、舒畅。

圣经告诉我们,“祂…像根出于干地;祂无佳形美容,…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祂”(赛五三2)。祂才三十岁出头,看起来却像五十岁左右的人(约八57)。“许多人因祂惊奇,祂的面貌比别人憔悴,祂的形容比世人枯槁”(赛五二14)。并且“祂被藐视,被人厌弃,多受痛苦,常经忧患。祂被藐视,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;我们也不尊重祂”(五三3)。所以今天我们看见的诸多耶稣画像,不只不准确,更是一种偏离。主从来不曾以外表或神迹,或者耸动的语言来吸引人的注意,反倒对人推崇、欢迎的反应多方回避。祂来寻找拯救失丧的迷羊,却被本国子民所拒;祂到自己的地方来,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(约一11)。祂来作税吏和罪人的朋友,却被斥为终日与罪人为伍;祂不受制于饮食,却被讥为贪爱酒食的人。祂不在意人的毁谤、厌弃,反而一直把自己启示给人,让人认识祂所是的丰富与奥秘。

耶稣以人的身分击败撒但

圣经的记载给我们看见,在祂受浸之后,圣灵立刻引祂到旷野,在那里受魔鬼的试探。撒但的试探主要有三方面:

第一个试探就是,经过了那四十昼夜的禁食,祂就饿了,那试探人的就进前来,对祂说,“你若是神的儿子,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”(太四3)。此处主耶稣是在饥饿中,并处于缺乏食物的状态下,所以撒但是用人基本生存的权利来试探主。他对主说,“你若是神的儿子”,意即题醒祂,父在天上的宣告(三17)。仇敌乃是“利用祂是儿子这论点,向祂题议说,祂应当行使祂为儿子的特权,以解决祂的饥饿”12。而“这个试探的诡诈之处…乃在于他建议说,合法的需求可以用不合法的方式来解决。”13

但主却回答他说,“经上记着说,‘人活着,不是单靠食物,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’”(四4) 。主耶稣是引经上的话来回应魔鬼。魔鬼要祂注意祂是“神的儿子”,主却表明并强调祂是“人”,一个遵守神旨,活在神旨意中的“人”。主的意思乃是“我在此是站在人的地位上,我以人的身分来面对你的试探…”。祂不是以祂的神性面对或胜过试探,而是以纯洁、刚强的人性庄严面对或胜过试探。…“人”是祂回答的第一个字,也是有力的一个字。14

第二个试探就是,“带祂进了圣城,叫祂站在殿顶上,对祂说,你若是神的儿子,可以跳下去;因为经上记着说,‘主要为你吩咐祂的使者,用手托着你,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’”(四5~6)。魔鬼同样用“你若是神的儿子”这句话来试探主,要祂从殿顶上跳下去。 如果主受撒但的题议往下跳,却又毫发无伤,那真是叫万众瞩目!在第一次的试探中,主引经上的话打败了他(申八3),现在撒但也引了经上的话(诗九一11~12),作为试探的依据,叫人误以为只要有神的话就有根据。但主并没有掉入陷阱,祂回答说,“经上又记着说”。这给我们看见神的话都是对偶的,平衡的(赛三四16),绝不会单独存在,也绝不可以断章取义,单独引用。每一句(处)神的话都需要另一句(处)神的话作平衡和保护。祂对魔鬼说,“不可试探主你的神”(太四7)。

第一次仇敌要主顾念祂合法的需要,但他失败了。第二次他要主离开对神单纯的信靠,为要显扬己的兴趣,但他也失败了。第三次魔鬼将主带上了一座最高的山,霎时间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耀都指给祂看(8,路四5),并对祂说,“你若俯伏拜我,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”(太四9)。这世界当初的确是交付给他的,主也承认他是“这世界的王”(约十二31,十四30,十六11),全世界都卧在他这位恶者的手下(约壹五19)。万国及其荣耀都是他的,他的确有权任意摆布。

面对魔鬼的题议,主直截了当的斥责他说,“撒但退去罢!”接着祂说,“经上记着说,‘当拜主你的神,单要事奉祂’”(太四10)。在这里我们也要看见,敬拜就是事奉。下拜就等于是承认有义务。在这试探中仇敌一点没有说到事奉,他只说到敬拜。其实撒但的题议显明一个事实:敬拜他就是事奉他,这就是仇敌的话中所未表明的,所以基督断然拒绝他的题议。

回顾主所受的试探,有几个重点是我们要特别强调的:

第一,主是站在人的地位上,以一个人,也为着人,打败了仇敌撒但。祂是神的儿子,这是事实;但祂也是一个人,这却是祂所强调的。魔鬼撒但所怕的就是败在人的手下。而我们的主打败了他。正如摩根(G. C. Morgan)所说的,“祂不只以人的身分得胜,更是为着人而得胜。”15

第二,主准确无误的引用神的话来回答魔鬼的试探,这三句话像挥出的圣灵宝剑,命中魔鬼的要害,使他完全败阵下来。这说出主自己就是那成肉体之神的话,并准确应用在每个处境当中。

第三,魔鬼使用了各样的试探后离开,却只是暂时离开(路四13),因为在要来的年日,他将伺机而来,仍要借用各样的人、事、物攻击试探耶稣,直到最后主耶稣向他证明,“这世界的王…,他在我里面是毫无所有”(约十四30)。

第四,主耶稣是“末后的亚当”(林前十五45下),意即在祂之后再没有亚当。若祂在这三次的试探中,像在伊甸园里“首先的亚当”那样失败了,神与撒但之间的争战就失败了,因为祂是神所用最后也是惟一的一个“人”,来面对撒但的挑战。但我们的主耶稣,守住了要塞,遵行了神的旨意,也为神赢得了胜利,并带我们一同分享祂的胜利。首先的亚当在魔鬼的试探中倒下,全世界就都臣服于撒但的蹂躏之下;末后的亚当在魔鬼的试探中挺立,所有信祂的人都可以高举祂的名,运用神的话,仗着祂的十字架向仇敌夸胜(腓二9~11,弗六13,17,西二15)。

正如前述,在旷野的试探失败之后,魔鬼撒但的诡计并没有结束。我们从以下一些事例中就可以看出。主行了五饼二鱼餧饱五千人的神迹之后,随即催门徒们上船,要他们先渡到对岸去,等祂遣散群众。祂之所以这样作,是因为祂知道群众要来强逼祂作王(约六15),群众的心理完全是天然的意念。然而,主并不将自己交托人,因祂知道众人心里所存所想的是甚么(二24~25)。

在主地上生活工作的最后半年,祂带门徒们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,在那里彼得得着启示,认识主乃是基督,是活神的儿子(太十六16)。主也将建造教会的启示告诉了彼得。之后,祂“才指示门徒,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,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,并且被杀,第三日复活”(21)。彼得的反应说出人天然的想法与意愿,但主却“转过来,对彼得说,撒但退我后边去罢!你是绊我脚的;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,只体贴人的意思”(23)。因为祂清楚这是撒但的诡计,彼得的天然反应不过是撒但的工具。表面看来是人的好意,事实上却是撒但的诡计。因此,主断然拒绝,并出言责备祂所爱的门徒。

主在撒玛利亚村庄的事例,显示了门徒内在的怒气也是撒但可以利用的工具。由于人的拒绝,祂的两个门徒就说,“主阿,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,烧灭他们,像以利亚所作的么”(路九54)。可是主却转身责备他们说,“你们的心如何,你们并不知道。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,是要救人的性命”(55~56)。可见,人的血气不但无法显示主的公义,反而给仇敌有机可乘。

在祂最后的旅程中,耶稣骑着驴驹进耶路撒冷,全城的人都热烈欢迎祂,耶路撒冷都震动了,甚至有希利尼人来求见主耶稣,这个时刻可说是主在地上的黄金时刻。但是主耶稣竟然说,“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。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,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,仍旧是一粒;若是死了,就结出许多子粒来”(约十二23~24)。主所说的得荣耀并非接受众人拥护,反而祂要像一粒麦子落地而死,然后结出许多子粒来。这是祂得荣耀的路,也是父所定规的路。按人的眼光来看,主耶稣的名声正如日中天,祂若是要来作所谓“犹太人的王”,正是时候。但是祂来地上的目的根本不是为此,乃是要藉着死完成救赎,并且把祂神圣的生命释放出来。

由此我们也要题到一个纠结在犹太人心中的问题,犹太人等候弥赛亚已经几千年的时间,圣经的豫言、豫表的中心,也就是集中在祂身上。等到主第一次来到地上,必然有许多人都认定、接受祂就是他们久等的弥赛亚,从百姓要拥护祂作王,表明了他们对祂强烈的期盼。但是主耶稣对这种反应却经常是躲避,或者冷淡,规避犹太人心目中弥赛亚的图像。其实那个图像是带着政治性的,也是混和着犹太人宗教与民族的情绪,因此主很明确的拒绝那种迎合。所以至今犹太人的态度仍然是如此,虽然耶稣应验了圣经的豫言,但是祂的死却被犹太人认定是失败。他们无法接受耶稣的死有何更高更深的目的。但对我们来说,耶稣的死乃是为着完成救赎,也是要把祂里面神圣的荣耀释放出来。所以主在十字架上的死,恰好成为犹太人的绊脚石。

耶稣人性的榜样

主耶稣在天上位分至尊,荣耀至极。万有是藉祂造的,也是为着祂造的。但当祂来到地上,人却不接待祂(约一11,五43,路九53),拒绝祂,不肯到祂这里来(约五40,太八34),祂则从来未曾拒绝任何一个到祂面前来的人。祂说,“到我这里来的,我总不丢弃他”(约六37下)。曾有一个长大麻疯的人,来到主前拜祂,对祂说,“主若肯,必能叫我洁净了”(路五12)。主不仅没有拒绝他,还伸手摸他,对他说,“我肯,你洁净了罢”(13)。其实主说话就可以医治他,但祂却伸出手来,表明祂不只有医治的大能,也有怜悯的心肠。

曾有一次,祂将进拿因城的时候,遇见一个出殡的队伍,是一个作寡妇的母亲,给她独生的儿子送终。一个守寡的母亲死了她独生的儿子,这真是何等绝望的局面。主看见了那寡妇,就怜悯她,对她说,“不要哭。”然后祂进前按着杠,停下扛抬的人,接着便吩咐那少年人起来。他就坐起来,并且说话。“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。”可想而知,这个母亲的眼中刚才充满了伤心、痛苦的泪水,现在却被喜乐、惊奇的泪水所充满。众人也都把荣耀归给神 (路七11~16)。

还有一次主呼召税吏马太,他就撇下所有的,起来跟随祂。税吏马太就在自己的家中为耶稣摆设筵席,同时请来许多税吏和罪人。须知税吏在当时是被众人所恨恶、所鄙视的,他们被视同罪人看待。主耶稣竟然和他们一同坐席吃喝。无怪乎,法利赛人会质问主的门徒说,你们的夫子也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么?主听见他们所说的便说,“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,有病的人才用得着”,“我来,本不是召义人,乃是召罪人”(太九9~13,可二13~17,路五27~32)。我们的主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(太十一19),祂没有弃绝他们,鄙视他们,反倒去到他们中间。

曾有一次,有些人带了他们的小孩子来见主,要祂摸他们,并给他们按手祷告。门徒责备他们可能代表了许多人共同的反应,然而主却对他们说,“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,不要禁止他们,因为在天国的,正是这样的人。”然后祂就抱着小孩子给他们按手,为他们热切祝福 (太十九13~15,可十13~16)。须知主“恼怒”自己的门徒,比门徒“责备”别人更为强烈,并且主在这里的祝福,不同于一般的祝福,祂乃是“热切的祝福”(κατευλογεω ),这个辞是由“κατα ”和“ευλογεω ”复合而成,在新约中只出现这一次。根据阿福德的说法,此处可以译为“热切的祝福他们”16

还有在耶利哥城中撒该的故事,当他爬到桑树上去看主,主对他说,“撒该,快下来,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。”撒该一听,就急忙下来,欢欢喜喜的接待祂。众人看见主耶稣受撒该的接待,便私下议论说:“祂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。”奇妙的事接着发生,撒该站着对主说,“主阿,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;我若讹诈了谁,就还他四倍。”主耶稣当众宣布说,“今天救恩到了这家,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。”然后说,“人子来,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”(路十九1~10)。当日的撒该必然也是个人人憎恶的对象,和马太一样,犹太人不只认为他们背叛犹太民族,在他们眼中这班税吏都是贪财不义的罪人。但是主到地上来,正是寻找这样失丧的罪人,人所弃绝、藐视的,主从来不曾放弃他们。

最后我们看见当人要来就近祂,跟随祂,祂都接纳他们。祂不为自己设限,也不挑选器皿,也不看人外在的身分;人只要有心,主都成全。主的心是宽的,主的度量是大的,祂真的是有教无类。虽然门徒们在起初是拖泥带水,脚步不坚,但主从来不放弃他们,一再的把他们带到正路上(约一35~42,路五1~11,太四18~22)。祂在他们身上不断作雕刻、成全、教导、示范的工作,使他们不仅成为信徒,进而成为门徒,至终成为使徒,能受祂差遣,作祂所作的工(十1~2,二八19,可十六15,路十1)。祂身上神人生活的见证,对门徒而言是最深刻的训练。
主曾在犹太地的哥拉汛、伯赛大附近的诸城中,行了许多的神迹异能,只是那些城里的人始终不悔改,主耶稣严厉责备他们的不信(太十一20~24)。就在祂责备了人的不信之后,祂却欢乐的向天仰脸说,“父阿,天地的主,我感谢你,因为你将这些事,向聪明通达人,就藏起来,向婴孩,就显出来;父阿,是的,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”(25~26)。我们的经历告诉我们,一个人在生气指责人的时候,通常很难祷告。忿怒、争论会破坏、止息祷告的灵、祷告的气氛。但正当主耶稣责备他们不信的时候,却同时向父发出颂赞。可见,主不在意工作的果效,祂所在乎的乃是父神的旨意。接着祂呼召人到祂这里来说,“凡劳苦担重担的人,可以到我这里来,我就使你们得安息”(28)。主的心是柔和谦卑的,祂顺服父神所安排的环境,没有抗拒,因此祂能完全安息。祂也要我们如此负祂的轭,学祂的样式,这样,我们的心必像主一样的安息。

在饮食的事上,祂不受制于人或宗教的规条,人讥祂与税吏、罪人一同吃饭(九11)。祂来到地上的时候也吃也喝,人说祂是贪食好酒的人(十一19)。但我们看见,当别人有食物的需要时,祂怜悯的顾到他们(十四13~21,十五32~38)。复活后,祂也在提比哩亚海边,为门徒们豫备了鱼和饼(约二一9)。可是祂禁食四十昼夜,饿了之后,却不肯接受撒但的题议,将眼前的石头变为食物来吃,以解决祂肉身的饥饿(太四2~4)。有时祂劳苦作工,连饭都顾不得吃,以致祂的亲属都说祂癫狂了(可三20~21)。祂行经撒玛利亚,走路困乏,却在井旁叫那位不道德的妇人得着救恩。当门徒们回来,祂却说,“我有食物吃,是你们不知道的。…我的食物,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,作成祂的工”(约四31,34)。但是,当人只为着外在的食物时,祂直截了当的说,“你们找我,并不是因见了神迹,乃是因吃饼得饱”(六26)。主题醒他们,“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,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”(27)。

人类都期盼看见神迹,祂却不为自己行任何的神迹,其实这就是一个大神迹。而且当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祂,请祂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时,祂却严辞拒绝,对他们说,“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,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,再没有神迹给他看”(太十六4)。然后祂就离开他们去了。我们也看见,当主耶稣传福音尽职的时候,祂并不受亲情的支配与影响。当祂的家人来到祂讲道的地方,站在外边,打发人进去叫祂。人就告诉祂说,“看哪,你母亲,和你弟兄,在外边找你”(可三32)。祂却回答说,“谁是我的母亲,谁是我的弟兄”(33)。祂环顾周围坐着的人说,“看哪,我的母亲,我的弟兄。凡遵行神旨意的人,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”(34~35)。然而在主临死之前,祂将自己的母亲交托门徒,“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”(约十九27)。由此我们看见,主一面不受天然情感的影响,一面祂却是顾到人的需要。

祷告的生活

主耶稣不仅教导人祷告,祂自己就是一个祷告的人。祂告诉人要“常常祷告,不可灰心”(路十八1),祂题醒门徒要“儆醒祷告,免得入了迷惑”(太二六41),祂告诉门徒祷告应有的态度和内容(六5~13)。在福音上,祂要门徒祈求庄稼的主,求祂差遣收割的人(路十2),祂告诉门徒祷告要有信心(太十七20,可十一24),甚至有时候要禁食祷告(太十七21),祂要他们学习同心合意的祷告,以执行捆绑和释放(十八18~19),祂告诉他们要住在祂里面,奉祂的名向父求,这样,凡他们所求的自然会得着成全(约十五7,十六23~24)。主祷告的生活定规给门徒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当主在约但河受浸时,祂在祷告(路三21),说出祂以祷告开始祂的服事。当祂过了一天忙碌的服事之后,第二天清晨天未亮,祂就独自起身到旷野去祷告(可一35),说出祂无论多忙碌,祂都是先来到父面前,以父为供应、服事的源头。当祂要挑选使徒时,彻夜祷告神(路六12~13),说出祂不凭自己,乃是顺服父主宰的安排。祂知道犹大也在其中,却没有拒绝,反而欣然接受父的安排。祂医治耳聋、舌结的人时,祂望天叹息(可七34),说出祂仰望父为医治的源头。

祂以饼和鱼供应人时,先望天祝福,然后才将食物擘开递出(太十四19,十五36),表明祂以父为一切供应和祝福的源头。在这件事上,主不寻求自己的意思,祂也拒绝自己的打算,不寻求自己的荣耀。这件事之后,祂就独自上山祷告(十四22~23),我们可以想见,当时主必然深受爱戴,但是祂却没有留在群众当中,享受祂所完成的。如果我们到了某个地方,带进某种程度的祝福,通常我们就会眷恋那种局面,而不愿离开。但是主耶稣却离开群众,独自上山祷告,祂并不留在人的欢迎与爱戴的气氛中,反而祂关切的是父的同在与旨意。主在这件事上为我们设立了最好的榜样。

在祂离世之前,主给了门徒一席长话(约十四~十六)。说完话后,祂便举目望天,向父献上祷告,为门徒也为信祂的人祷告,祈求父圣别他们,保守他们,并使他们合而为一,如同祂与父是一一样(十七)。这说出,祂仰望父成全祂心中最深切的愿望,就是门徒们彼此相爱有合一的见证。紧接着,在客西马尼园祂恳切求祷,以明白并顺服父的旨意。祂的祷告极其恳切。最终祂清楚十架苦杯是父神所定的旨意,祂便从容不迫的将自己交出,威严的迈向旅程终点(太二六39~46,路二二41~45)。即便当祂被挂在十字架上,祂仍然为那些钉祂的人代求。祂说,“父阿,赦免他们;因为他们所作的,他们不晓得”(路二三34)。我们从对观福音书的记载看见,主在地上那三年半的生活与工作充满了祷告的见证。

历史耶稣的问题

我们费了不少篇幅,谈到主耶稣的人性生活,追溯其所言所行,难免我们必须触碰到一个问题,就如在马太福音十六章主耶稣问门徒的问题,就是世人对主耶稣身分的猜测。这是十七、十八世纪以来一个热门的神学思潮。十八世纪期间启蒙运动(Enlightenment)勃兴,科学与理性成为检验一切的准则,神学家还有许多俗世的思想家、史学家,都以这个眼光作基准,探讨耶稣在地上的生活问题,藉着所谓历史的真实,来考察耶稣的所言所行。由此衍生的新史观及方法论(New Historiography)成为当时显著的主流,所以他们试图以此方法来探讨所谓历史耶稣(Historical Jesus)的问题17。他们着力最深之处,就是企图把信仰的基督与历史的耶稣清楚的分开,将所谓耶稣的真貌还原在世人面前。从雷马鲁斯 (Hermann Reimarus,德国的神学家) 以降,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大部分欧洲神学家都是如此假设,他们说耶稣的神性乃是后期的门徒或神学家加上去的。启蒙时期的基督论,把耶稣描绘成为一个道德家,一个激进的宗教改革者,祂的死不是为了救赎,而是为了祂个人的信仰殉道。

史怀哲(Albert Schweitzer)在他的名著《历史耶稣的探寻》(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)一书中,强烈批评这种“历史耶稣”的模式。他在结论中说:“我们正在经历保罗所经历的,当我们靠近历史耶稣的时刻,就像当日来到祂面前的那些人。我们伸出了我们的手,试图把祂拉近我们的时代,在这句似乎矛盾的话中,不得不放弃我们的尝试,并且承认我们的失败,虽然我们曾按着肉体认过基督,如今却不再这样认祂了。我们应该更进一步,豫备发现一个事实,就是对耶稣的人性与生平的历史知识,并非是帮助,或许它还会成为宗教信仰的障碍。18”诚哉斯言 ! 史怀哲认为新约记载的耶稣,事实上乃是一个豫言式(apocalyptic)的人物,但是新约不单没有凸显祂在这方面的特性,反而用低调来处理。他的立意原本是好的,但是史怀哲所题出的问题,基本上并没有改变启蒙时代的基调。

就好像主耶稣当日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境内,对门徒题出一个争议性的问题,大家众说纷纭,喧哗之声四起,却彷若瞎子摸象。二十世纪末期对主耶稣七嘴八舌的现象,比起史怀哲的时候更加纷乱,他们声称自己是根据历史、科学、人类学、末世学、心理学…来进行考掘,但越说就越荒腔走板。有人说耶稣是魔术师,有人说祂是奋锐党(Zealot),也有人说祂是具备领袖魅力的加利利人,有的说祂是激进社会派的圣贤。还有人说的更有学问,说祂是农业公社反父权的提倡者。我们可以豫期二十一世纪还会有更多的声音。今日的问题就像主的时代一样,疑问不断的重复,如果没有从神来的启示,我们也会陷入相同的错误。或有许多胡乱臆测,或者也发一些引经据典的惊人之论,但那些说法不但无法还原真相,只会引岔我们远离真理。 

简单的说,历史耶稣之探寻的终极目标,就是企图还原耶稣在历史上的定位,其实真正的目的乃是完全否定祂是神。如同布特曼(Rudolf Bultmann)所坚持的,所谓“历史的耶稣”和“宣扬的基督”(Kerygma)没有连续的关系。他认为属于历史的耶稣,和信仰的基督不可混为一谈。他的观念是那属于历史的耶稣不适合于信仰,只有属于超历史、不属于这世界的基督才是信仰的对象19。布特曼的学说显示了严重的偏差,如果地上有一个人的存在是言行一致的话,那就非耶稣莫属。我们绝不可能把信仰和这位活的主分开,把这位基督抽走,圣经和地上的道德伦理也就没有差别了。我们所信的基督不是一个抽象遥远的道理,而是活的人物,是个明确的历史人物。虽然圣经所提供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,但是宣扬的基督并非是抽离历史的。

这种运用的方法与史料越过越离谱,他们走进更严重的死巷,所以有些研究者的结论就是:耶稣根本不存在。刚开始这个运动的初衷,就像史怀哲所说的,有些神学家为了调和信仰与理性的冲突与差异,他们的目的还是要证实耶稣的存在,然而这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,历史耶稣的研究,不只否认基督是神,连祂是“人”这样基本的事实都不承认了,今天这派理论从神的话来看,已经完全成为敌基督的理论了。

结 语

当我们一再思想主的一生,从马槽的出生到十字架的钉死,我们实在看见,祂无论处在甚么样的环境里,都拣选顺服父神,遵行祂的旨意,作成祂的工。主在地上的行径并非士来马赫(Schleiermacher)所谓理想的完人,树立所谓人类道德的标准。根据这种推理,人可以藉着效法景从,来达到耶稣理想的典型。但我们知道,人无法在祂的生命之外模仿祂或效法祂,祂的所是所行完全在另一个神圣奥秘领域中。当我们看过主耶稣在世的行宜,除了从深处敬拜、赞美之外,也应该在我们的生活行事为人中活出主耶稣的生命来,并非在外面学习模仿祂的美德或典范,而是如同使徒保罗所说的,“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;现在活着的,不再是我,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”(加二20)。“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,没有一事叫我羞愧,只要凡事放胆;无论是生,是死,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”(腓一20)。

他也告诉我们说,“你们该效法我,像我效法基督一样”(林前十一1)。但我们知道保罗所说的“效法”并非外在的模仿,乃是因着我们里面有了主耶稣的生命,我们让这生命在我们里面有地位、有主权,我们就在生活中自自然然的将祂活出,使我们的一举一动真有生命的新样(罗六4)。使徒彼得也告诉我们说,“…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,给你们留下榜样,叫你们跟随祂的脚踪行”(彼前二21)。但这里的“跟随”也不是外面的跟随,乃是基督作为我们生活的范本,而我们时时在圣灵活的引导之下,将主耶稣自己活出来(罗八14)。使徒约翰也记载主耶稣最后与门徒们说的话,祂说,“我是你们的主,你们的夫子,尚且洗你们的脚,你们也当彼此洗脚。我给你们作了榜样,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”(约十三14~15)。主耶稣的一生的确给我们留下美好的榜样,不单是祂降卑自己洗门徒的脚这件事而已。如果我们“真是听过祂,并在祂里面,照着那在耶稣身上是实际者,受过教导”(弗四21,另译),我们就应当“这样学了基督”(20,另译),使我们完全脱去旧人的行为,穿上新人,并活出照着神所造之新人的义和圣来(22~24)。但愿我们真像一面没有遮蔽的镜子一样,观看并返照主的荣光(林后三18),也愿我们没有一个人模仿这世代的样子(罗十二2),而是被模成神儿子荣耀的形像,使祂能在所有的弟兄中作长子(八29)。

马太福音十六章,主耶稣,这位神所差来的基督,曾向门徒有一伟大的宣告,就是“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”(18)。这伟大的豫言必定应验。然而祂这分宏伟的工作,却要我们与祂一同有分。在救赎的工作上完全是祂独自完成,我们罪人一点不能参与甚么,若有人说他能帮上甚么忙,那是亵渎;不过在建造教会的工作上,祂却是盼望我们每位圣徒都能一同有分。保罗说,“现在我为你们受苦,倒觉欢乐,并且为基督的身体,就是为教会,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”(西一24)。这患难救赎的一面已由基督自己完成了,这患难建造基督身体的一面却是由主带着我们来完成的。当我们一同有分基督身体建造的工作时,但愿主耶稣的言行深深的铭刻在我们的心版上,更愿圣灵将这一切的事指教我们,并叫我们常想起主对我们所说的一切话(约十四26)。愿我们这样忠诚对神,倚靠圣灵,行在神的旨意中,彼此相爱,在世人面前有美好的见证,将福音传给人,一同建造基督的身体,带进主的再来和国度的来临。   «林柏雄,高坤禄,王生台»